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大型法治宣传剧——川剧《秦香莲》在川艺实验剧场鸣锣开演,还未开场,剧院门口就围得水泄不通,演员一登台到演出结束,赢得了观众满堂喝彩,整个剧场掌声不断。第二天也和首演一样,连过道都挤满了观众。“开始很忐忑,怕剧场坐不满五成,却不想盛况空前,让演员与剧组人员都深受感动,今晚的剧场只能用无数个‘众’字来形容。”舞美设计老师李璟激动地谈到。

在传承中创新
为贯彻落实“两学一做”部署,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按照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要求,学院精心打造了川剧《秦香莲》,为振兴繁荣川剧、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该剧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传统历史题材,重点以寻夫、闯宫、杀庙、铡美四折戏,塑造包公、秦香莲、陈世美、韩琦等主要人物形象,展现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彰显依法惩治、除暴安良的天道正义。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演出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并有豫剧、潮剧、汉剧、楚剧、评剧、秦腔、汉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进行过经典演绎,此次学院创排在保留原有传统川剧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守正出新、旧戏新探,在剧本结构、音乐、演出节奏、舞美设计甚至服装道具等方面都进行升级打造。如剧本方面抓住观众心理,将原本3小时剧浓缩到105分钟,演出节奏更加紧凑。服装方面为满足观众需求,主创人员多次前往苏杭等地考察遴选,定制打造极具特色全新戏服。乐队方面不仅增加幕间乐烘托气氛,更好地烘托人物情感转变的气氛,而且在传统川剧乐队基础上,增加了阮、笙、大提琴、唢呐等乐器,力图让川剧好看又好听。创排此剧从5月10日到公演不足2个月,在十分紧迫的时间里完成了剧本改编、音乐统筹、舞美设计、演员排练等大量工作,以崭新的风貌为广大群众呈现出具有川艺风格、川艺品味的传统川剧《秦香莲》实属不易。
此次创排,有来自学院戏剧系、动漫系、音乐系、附中共40名学生参与舞美制作、乐队演奏以及舞台演出,占了演员总数大壁江山,最小的演员年龄还不到12岁。师生同台多次排演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做边学,不断提升师生舞台素养,把封闭、枯燥的课程转到舞台上实习,并且在舞台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表演技能。

从艺术高原到高峰
全国人大代表、学院院长陈智林在接受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媒体采访过程中谈到:高校是四川文化发展的一片净土,是文化产业孵化园。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产生一批真正惠民的作品,也为学生提供了“真枪实弹”的社会实践。学生表演虽有青涩,但这也正是他们最真实的表现,通过一次次的舞台实践,真情的传递、情感的交流,让他们更加尊重舞台、敬畏艺术,培养作为艺术表演者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二是值得一提的是这出川剧实施A、B角色两套演出班子,“优秀”与“准优秀”之间可以通过“照镜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仅仅是以师带徒的互帮互助、言传身教,更是积极推进 “学、创、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三是学院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也是川剧艺术培养的最高学府,被寄予厚望,承载着担当与责任。要将四川艺术平原打造成艺术高原,并隆起文艺高峰,就需要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干净、纯粹的师德师风建设,推出具有学院烙印、与时俱进的文艺精品。

校地合作的拓展
该剧是继大型法治宣传方言话剧《毒殇》之后,与成都市温江区司法局签订法治文化创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第二部作品。学院具备优秀文化资源、文艺人才储备充足的优势,按照四川省“法律七进”工作部署,通过校地深度合作、聚集法治文化产业资源,双方达到互惠共赢,丰富文化创作内涵,拓展文化创作外延,切实引领法治文化新风尚。有观众观剧后表示:用文化来宣传法治,会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它能潜移默化、直入人心。
目前,学院正依托自身丰富的艺术资源,继续打磨推出更多具有巴蜀品质感的作品。
(新浪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