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至26日,由团省委、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省社会科学院、省学联、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成都医学院承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以下简称“大赛”)落下帷幕。我系推送的四件参赛作品均顺利入围省赛,最终斩获佳绩: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三个。

作品名称:生态殡葬公众认知误区及解决策略——基于成都市全龄段人群 202 份样本的实证调研
团队成员:陈淼,李双飞 ,张辛宇,孟鹏程,梁豪,蒋丽,李响,黎雯雯。
在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的当下,生态殡葬是化解“死墓危机”的重要举措。本项目以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为调研地,回收202份全龄段样本。调研发现,成都人均耕地稀缺,墓葬用地消耗大,“生者与逝者争地”问题突出。虽当地生态殡葬占比超50%,绿色葬式需求及生态墓位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推广中仍面临土地资源与墓葬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政策供给与实施效能的制度性矛盾、文化惯性与生态文明的认知性矛盾,亟待探索解决策略。
作品名称:草龙起,佑人间: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技术+美学”双维重构--基于国家级非遗沐川草龙的田野深描
团队成员:林嘉骏,王秋杰,何佩钰,林兴东,唐杰,凌杰,姚茜,刘星
本项目聚焦国家级非遗沐川草龙,针对其传承断层、市场认知不足、产业化滞后等困境,创新提出“设计+数字化”双轨赋能模型。通过材料创新(麦秸与PLA仿草纤维混合)、品牌IP构建、文旅融合(线上虚拟展馆与线下沉浸体验)及双轨制传承体系(技艺数字化+商业开发),系统性解决非遗保护痛点。项目建立四维协同保障体系与风险预警系统,调研成果已被企业采用,为地方性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推动沐川草龙从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化产业转型。
作品名称:代码生暖意,光影愈心境:AI 艺术疗愈的空间诗学与社会修复-基于四川省 18市 60 社区探秘行
团队成员:杨宇琪,邓敏,马春燕,赵浩,吴红林,向心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归属感缺失问题凸显,居民参与度低、邻里关系疏离,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会稳定。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社区心理健康的重视,本项目聚焦艺术疗愈这一创新干预手段。基于四川省18市60个社区的实地调研与1009份有效问卷,项目深入剖析了当前社区艺术疗愈面临的核心挑战:代际参与差异显著、技术应用与人文需求失衡、功能供给与心理预期错位。针对此,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构建“科技赋能+人文关怀”双轮驱动的艺术疗愈空间优化策略,旨在通过弥合技术鸿沟、满足多元需求、精准匹配功能,有效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社区治理韧性,为构建和谐稳定社区提供实践路径。
作品名称:数字孪生 VS 智慧文旅:三星堆青铜纹样 的 AR 重构与传播路径--基于四川省 21 区县的田野探赜
团队成员:何晓凤,蒲旗鑫,杨光,勒成仁杰,王雪竹,杨帆,郑洋
本调研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聚焦三星堆青铜纹样的AR重构与智慧文旅传播路径创新。通过实地调研四川省21区县1255份有效问卷及15人深度访谈,团队系统分析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四大技术架构——感知、分析、决策与融合技术,提出"虚实动态适配+多模态交互"解决方案。项目首创"文化数字孪生体"理论框架,设计青铜神树AR宣传视频及虚拟形象"灵鸮",突破传统媒介局限,实现纹样从静态保存到动态交互的范式转换。成果已应用于文旅场景,为巴蜀文化传播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文化"双驱模型,推动文物活化与区域文旅生态协同发展。
此次在比赛中斩获佳绩,充分展现出我系学子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卓越的创新实践才能。展望未来,我系将持续以各类赛事为契机,持续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系统培养创新思维,助力学生科研能力全面提升。